習近平訪問普丁支持俄爹的利益何在?

Xi op bezoek bij Poetin, wat is China's belang bij steun aan Kremlin?

習近平訪問普丁,中國支持克里姆林宮的利益何在?

Sjoerd den Daas 駐中國記者 他們正在進行第40次會晤: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他的俄羅斯同行弗拉基米爾-普丁。這為習近平對俄羅斯為期三天的國事訪問拉開序幕,這是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習近平的第一次訪問。 習近平帶來的是武器,還是橄欖枝? 在2022年冬奧會前夕,普丁是少數幾個確實出現在北京的世界領導人之一。習近平用中俄之間象徵性的”無邊界的夥伴關係”來回報他。在同一屆奧運會閉幕式的幾天後,俄羅斯入侵了烏克蘭。 目前還不清楚習近平當時對此有何瞭解。事實是,自入侵以來,雙方的友誼似乎並沒有冷卻,恰恰相反。中國國家媒體一年來一直在散布克里姆林宮的宣傳和錯誤訊息。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對這場戰爭負有責任,而北京並不希望將其命名為戰爭,國家媒體這樣寫道。它被稱為”烏克蘭問題”(Oekraïneprobleem),或:”那個危機”(de crisis)。

西方公司的空白

一些分析人士稱,(中國)親俄的中立性也體現在外交接觸中。自入侵以來,北京只與基輔進行了五次接觸,而且從未進行過最高級別的接觸。與莫斯科則有30次正式接觸,包括兩國總統之間的5次接觸。就像十年前,當習近平第一次被任命為總統時,現在,在他獲得第三個任期後不久,俄羅斯是第一個目的地。 這說明瞭中國對這種關係的重視。中國數千公里的北部邊境的穩定,一個與中國有共同世界觀的夥伴,對北京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在與莫斯科的會談中,中國正感激地利用其大為改善的討價還價能力。它以較低的價格購買天然氣、石油和食品等商品。人民共和國的公司正在填補西方公司在俄羅斯留下的空白。

來自華盛頓的警告

華盛頓一再警告不要進一步支持。仍然欠缺無可爭議的證據來表明已經在提供武器。但有報導稱,中國公司大疆的消費型無人機正在被俄羅斯軍隊使用。Politico談到了中國步槍的交付,在海關數字中會顯示為 「獵槍」。 中國否認:向烏克蘭提供武器是華盛頓在火上澆油,這話聽起來總是很有道理。但沒有人提到這些武器是為了幫助烏克蘭人抵御俄羅斯的入侵。 就在普丁正在走下坡的時候,中國看到了進一步利用與俄羅斯的關係對自己有利的機會。為此,重要的是,俄羅斯不會輸,或內爆。它在世界舞台上有足夠的挑戰,首先是與美國作戰。在其北部邊境休息,看著南海和台灣等地,也不是什麼奢侈的事。 因此,中國對迅速結束戰爭沒有什麼興趣,更不用說是看到普丁的重大失敗了。在中國看來,俄羅斯在烏克蘭的敗逃是會給西方陣營分心(來關注中國問題)的理由。華盛頓和布魯塞爾必須在俄羅斯和中國之間分散注意力,這是他們的想法。 這並不意味著中國對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有興趣。人民共和國依靠貿易而繁榮;價格上漲有可能危及其在經歷了清零災難年代後的經濟復甦。 中國被看作是俄羅斯人的盟友,這損害了中國在西方已經被謾罵的形象。 這一事實現在也可能是習近平現在確實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會談的一個主要原因。習近平提出了一個12點計劃,呼籲雙方進行對話。其中沒有提到俄羅斯撤軍的問題。”對於複雜的問題,沒有簡單的解決方案。” 習近平在提交給俄羅斯報紙Rossiiskaya Gazeta的一篇文章中說。 駐俄羅斯記者 Geert Groot Koerkamp。 「俄羅斯背靠著牆,而這堵牆叫中國。隨著近年來與西方國家關係的惡化,俄羅斯必然要加強與這個龐大而強大的鄰國的聯繫。俄羅斯聯邦和中國之間的友誼是沒有界限的,習近平和普京在去年年初的一份聲明中寫道。 但是,俄羅斯對中國的需求遠遠大於其他方面的需求。在過去的一年里,這種依賴性尤其急劇增加。對俄羅斯來說,西方的制裁和出口限制現在使中國成為迄今為止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作為技術、汽車和其他消費品的供應商,以及石油、天然氣和其他原材料的買家。 想想俄羅斯在歐洲或美國無法再處置的石油,這些石油現在以大幅折扣的方式進入中國,特別是印度。2月份,中國進口的石油有20%來自俄羅斯。 俄羅斯也希望擴大對中國的天然氣供應。然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必須建造一條長達數千公里的新管道。這是一個耗資數十億美元的項目,只能在10至15年內實現。而且只能按照中國的條件,因為目前中國並不急於獲得更多的俄羅斯天然氣。這給了中國越來越多的餘地,迫使俄羅斯做出進一步的讓步。 俄羅斯重視與中國的密切關係,以表明它在國際上不被孤立。這也是為什麼俄羅斯國家媒體將習近平的訪問作為一種不加掩飾的、示範性的支持表現。而在國際刑事法院對普丁發出逮捕令,世界大部分地區成為他的禁區的情況下,這一點就更加重要了。 因此,俄羅斯評論員熱衷於強調,俄羅斯和中國在意識形態上也是一脈相承的,並且是反對西方的共同陣線。「我們有一個共同的對手。」俄羅斯參議員普什科夫在接受《Argoementy i Fakty》報採訪時說:「即使在心理、文化和歷史上存在種種差異,邏輯也會驅使我們走向對方。」「我們不知道會有任何不可跨越的矛盾。」(We kennen geen onoverkomelijke tegenstellingen. 原文:https://nos.nl/l/246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