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綠能也是對抗中國的一種武器

Taiwan wil vergroenen, ook als wapen tegen China

台灣要走向綠能,也是對抗中國的一種武器

斯喬爾德-登-達斯 通訊員 中國 一堵白色的鋼牆正在亞洲一個最具地緣政治色彩的地方崛起。海上的風力渦輪機,在台灣海峽中間。台灣希望走向綠能,同時希望減少對國外能源的依賴。在台中港,工程師們準備起航。 Ørsted在台灣的營運經理 Jay Peng說:「儘管你必須應對劇烈的風力,但在夏天,它是相當舒適的。在冬天,我們有很多風,高浪。他在參觀這丹麥能源巨頭為在台灣海峽開發風電場而建造的巨大船隻時說:」當天氣像現在這樣時,很難出去。 目前,船員們正處於待命狀態,通常需要四到五個小時的旅程。今天不會出海。事實上,台中的港口正在關閉。測量的風速在20米/秒以上。「這種情況在這裡經常發生,」彭說。一艘屬於台灣石油巨頭—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的油輪是最後被允許停靠的。

100萬戶

台灣人的野心很高。計劃在未來五年內擴張39千兆瓦,雖然鄰國中國的規模無疑要大得多。台灣想要建造的6.6千兆瓦仍然可以在亞洲排名第二。Ørsted正在提供其中的一部分。「111颱風力渦輪機,足以為100萬戶家庭提供綠色電力,」該公司經理克里斯蒂-王說。 幾十個風力渦輪機已經安裝完畢,還有一小部分躺在碼頭上,等待冬天的到來。任何飛往或離開台北的人都有很大機會看到離該島西北海岸不遠的第一個大型海上風電場的風輪。王說,「那還是小的開始。目前的項目距離海岸35至50公里。規模、距離:一切都變大了」。 而且:風速要高得多。「台灣和中國大陸之間存在著隧道效應,」Wang解釋說。「這對發電有吸引力,但對其安裝是一個複雜的因素。而且還有更多的挑戰。在北海,海水沒有那麼深,海床更容易工作,」海龍公司的弗蘭克-斯佩說,該公司將在同一地區建造。他稱台灣海峽為 「水下沙丘景觀」。 如果中國為軍事入侵台灣而出動,該島將非常迅速地耗盡能源。 影片:Taiwan zet in op groene energie in strijd tegen China

進口的煤炭和天然氣

台灣政府希望它在風能領域成為 "台灣第一",擁有屬於本土的冠軍。「他們希望我們在這裡生產地基和風力渦輪機等部件,」Spee說。「因此,我們不僅僅是在建設一個項目,而是在建設整個產業。迷人而富有挑戰性。」他輕描淡寫地說道。因為這些要求大大延緩了海上風電的發展。 不管是左派還是右派,在台灣都會有更多的可持續性。本月早些時候,通過了一項法律,規定這個實質獨立的島嶼必須在2050年前實現氣候中立。40%的能源必須由風力發電產生。另外20%應來自其他可再生資源,如太陽能發電。 過去一年的數字尚未公佈,但根據台灣能源局的數據,到2021年,97.7%的能源需求將來自國外。雖然風能正在慢慢地得到發展,但目前台灣80%以上的電力仍然來自進口煤炭和天然氣。無濟於事的是:最後一座核電站將在2025年關門。

緊張局勢加劇

台灣經濟部副部長曾文生(音譯)早些時候說,他希望擴大天然氣和煤炭儲備,以加強該島的抗災能力。因為沒有人會否認該島(能源)是脆弱的。當然不是在去年夏天之後。那是在美國眾議院議長南希-佩洛西訪問台灣後,中國為封鎖該島而進行的練習。 風力發電站的建設者們也沒有逃過這一劫,儘管到目前為止,其直接影響有限。海軍艦艇說他們還沒有在海上的公園附近看到他們。「當然,最近的事件和事故對我們來說是新的,對台灣人民來說則不是,」王說,他與厄爾斯特公司在該項目上投資了1650億台幣,約50億歐元。 她說:「我們不僅要看建築,還要看未來30年的效益。」這主要是想投資的銀行的問題。Spee說到海龍的高度緊張。「那你注意到有一陣子的反應比較矜持。但從長遠來看,它仍然被視為一個有吸引力的項目。」他想說,錢袋子還在被拉動。 這有助於:私營公司,無論是否被迫,都渴望可持續產生的電力。「在我們的案例中,三分之二的電力是賣給一家公司的,」Spee說。「大型晶片巨頭之一,其中有幾家是台中的。那些對能源有巨大需求的人,必須從他們的終端客戶,即大的科技公司轉向綠色能源。」 與中國的武裝衝突也將對全球經濟產生深遠的影響。台灣的晶片製造商台積電製造了其他國家無法做到的東西。 影片:https://youtu.be/d1rlkGuaRkk 原文:https://nos.nl/l/246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