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將如何應對來自中國廉價汽車的競爭?

Goedkopere auto's uit China gaan Europa veroveren

來自中國的廉價汽車將征服歐洲

中國電動汽車的範圍正在蓬勃發展。這些品牌包括NIO、比亞迪(BYD)和小鵬(XPENG)等。他們在歐洲的市場佔有率預計到2025年肯定會翻倍成長,如果中國人真的很幸運,甚至會翻三倍。

中國汽車可能會對歐洲的汽車行業產生重大影響。那麼隱私問題呢?

中國汽車在歐洲沒有太好的形象。過去,它們在碰撞測試中被證明是不安全的,並在引進後悄悄地從現場消失。但時代已經改變,租賃公司AthlonNiels van den Hoogen說。他的公司最近開始提供五個新的中國品牌。他說:「當然,新引進的中國品牌必須符合所有歐洲(法規)的要求。」他說。

供應短缺(Schaarste)

汽車進口商Thijs Pitlo事先就很挑剔,但印象深刻。他在挪威挑選了一輛中國國有企業東風公司的電動SUV,這輛車還沒有在荷蘭銷售。「品質很好,駕駛特性也很好,在行駛了近一萬公里後,沒有任何吱吱聲,也沒有任何嘎吱聲,什麼都沒有。」 中國汽車之所以有吸引力,主要是因為其價格比美國和歐洲的競爭對手低。運輸與環境部的研究員亞歷克斯-凱恩斯(Alex Keynes)說:「在每一個細分市場,都要便宜4%到10%」。範登胡根說,「而且中國汽車還可以更快地交車。」歐洲和美國的汽車目前正在對抗供應短缺問題。

警鐘(Wake-up call)

中國品牌的崛起意味著歐洲和美國市場將產生激烈競爭。特斯拉(Tesla)是美國的市場領導者,預計今年的汽車銷量(160萬輛)只比中國的比亞迪多一點。但這一差異是微乎其微的。 中國品牌的崛起也歸功於政府的政策:電動汽車行業是中國的先鋒,得到了政府的大量支持。研究員凱恩斯說:「他們現在有足夠的自信和經驗來實現向歐洲的飛躍成長。他認為一些歐洲品牌仍然過於關注內燃機,而中國人已經開始全面使用電動汽車。」 去年,德國租賃公司Sixt訂購了10萬輛電動汽車,不是來自VW(大眾)或 Audi(奧迪),而是來自比亞迪。凱恩斯認為這很有說服力:「這應該是對那些仍在堅持過時技術的製造商的警鐘。 到2023年,預計全球將有1100萬輛電動汽車售出。這比2022年多出40%以上。今天,中國品牌在歐洲的市場份額仍然很小,在去年銷售的新車型中佔二十分之一。但歐洲在電動汽車生產方面落後於中國。 歐盟已經裁定,從2035年起,任何排放二氧化碳的新車都不能在歐盟境內銷售。 中國汽車的品質可能不再是一個問題,但隱私是一個問題。所有新世代的汽車,包括中國的,都有無線連接,並向製造商發送大量數據。這可能是內部溫度或達到的最高速度,也可能是錄影、錄音和GPS定位數據。

惡意的

Jan Friso Groote 教授幫助開發了第一批太陽能汽車,並在晶片機器製造商ASML工作。他很擔心。「規則是相當不明確的。汽車製造商被允許收集合理的東西。但是:什麼是合理的?這些數據會不會最終落入惡意的人、安全部門的手中,他們知道你的一切,可以用它做任何事情?」 中國在隱私和間諜活動方面已經沒有良好的聲譽。製造商東風和紅旗表示,他們的汽車在歐洲產生的數據最終只會出現在歐洲的服務器上,並將被用於改進汽車及其軟體。 格魯特(Groote)有他的疑慮。「那歐洲大陸和中國之間有數位隔離牆嗎?傳輸數據是有如小菜一碟的容意。所以我實際上不相信。」 個人數據管理局(AP-De Autoriteit Persoongegevens),不相信汽車製造商的承諾是一種保證。「來自歐盟以外的製造商仍然可以訪問數據,」它說。 AP說,製造商受到隱私法AVG的保護,只能在嚴格的條件下與歐盟以外的其他國家分享數據。

荷蘭部長車能用中國的嗎?

中國紅旗汽車在荷蘭也有官網:HongQi.nl

考慮到間諜活動的風險,是否應該允許荷蘭部長或內閣成員駕駛中國汽車?

負責處理公務用車的內政部表示,事先沒有排除任何汽車品牌。然而,「會在合約條件中,對遠端資訊處理和追蹤系統(部分)的數據安全和網路安全提出了要求。」 Groote教授認為該部的回應可以理解,但如果只是在同類的德國或美國汽車之間做選擇。 他知道:「我在購買中國車之前會三思而行。」 原文:https://nos.nl/l/2463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