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ans op oorlog tussen VS en China is groot'#
美國和中國之間發生戰爭的可能性很大#
作者:Mark van Harreveld
中國和美國之間發生戰爭的可能性相當高。荷蘭海牙戰略研究中心(HCSS)的戰略分析家保羅-範霍夫特(Paul van Hooft)在BNR播客《戰略家》中如是說。萊頓亞洲中心的政治學家Friso Dubbelboer也認為緊張局勢在上升。「這非常嚴重。」
「美國和中國實際上幾十年來一直在為彼此的戰爭做準備,如今速度越來越快。例如,中國正在建造某些遠程導彈,以摧毀美國的航空艦艇,用它來打擊美國的機場和港口,而美國也在進行這種軍備競賽。」
與其說是擔心中國入侵台灣,不如說是擔心 「失手」,就像2001年一架美國戰鬥機和一架中國戰鬥機在南海上空差點相撞那樣。他認為,情況的不同之處在於,22年過去了,中國在遊戲中的表現不同,軍事上變得更加強大。而且還有更大的利害關係。今天的局勢比那些日子緊張得多,我認為這是一個真正的問題。
據範霍夫特說,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軍事緊張局勢已經持續了20到25年。「幾十年來,美國和中國一直在為彼此的戰爭做準備,而且如今速度越來越快。例如,中國正在建造某些遠程導彈,以摧毀美國的航空艦艇,並且可以用這些導彈打擊美國的機場和港口,而美國也在進行這種軍備競賽。“拜登遠遠超出了川普的封鎖經濟戰 “#
- Paul van Hooft,戰略分析師HCSS
「我認為美國和中國之間發生戰爭的可能性相當高,」範霍夫特說。他指出,美國的外交政策是多麼的軍事化,而拜登政府在與該地區國家接觸方面所採取的外交和經濟行動是多麼的少。同時,拜登透過阻止中國高科技的經濟發展,遠遠超出了川普的’封鎖經濟戰’。
「我們現在不可能在那裡找到外交的線索。」
在該地區的國家中,絕大多數是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的成員,但這並不意味著它是一個同質化的群體。相反,有些國家離中國很近,有些國家離中國更遠,無論是否有海洋地位。而這也解釋了這些國家不同的地緣政治立場和對中國的不同態度。Dubbelboer指出了中國與某些東盟國家的經濟糾葛,這些國家同時也因為在南海問題上與中國的矛盾而與美國擦肩而過。例如,寮國和柬埔寨緊貼著中國,非常依賴中國,在政治上也與北京關係密切。相比之下,像印尼這樣的國家面積大,遠離中國,有相當多的獨立性,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也是如此。
但在中國宣稱的海域周圍擁有海洋利益的國家在比賽中卻有所不同。「他們非常樂意與美國擦肩而過,把美國作為一個平衡者拉進來。但不穩定的情況是,這同時增加了衝突的可能性,而這正是東盟國家賴以平衡的細繩。」Dubbelboer說。
“2001年的中國並沒有現在這樣的地位。在猴子岩的最頂端。”
萊頓亞洲中心政治學家Friso Doubleboer 範霍夫特承認,要找到這種平衡很困難。例如,如果各國不選邊站,美國不參與,中國可以繼續在南海擴張而不受干擾。然而,如果他們真的站隊,中國可能會感到被包圍,並感到如果不盡快採取行動,局勢會惡化。大國自閉症#
「很難找到一個好的出路。範霍夫特認為,隨著中國迅速成為一個超級大國,中國的外交已經掉了大鍊子。菲律賓的立場說明瞭該地區有多不穩定,它顯然已經站在了一邊,不再走細繩。」
根據Dubbelboer的說法,這個國家(菲律賓)佔據了一個特殊的位置。在去年上任的小馬可士總統的領導下,該國出現了轉機,摒棄了前任總統杜特爾特的外交政策,後者奉行的是親中國路線。「杜特爾特徹底不喜歡美國,然後開始針對中國,希望能帶來投資和善意。這最終以失敗告終。」
然而,Dubbelboer對菲律賓的政策在多大程度上轉回美國,以及它如何因此放棄其平衡地位感到驚訝—以至於美國人甚至被允許在菲律賓再次開設軍事基地。他認為這是不穩定的。範霍夫特補充說,日本也在日益軍事化,甚至韓國在其新總統的領導下也越來越向美國靠攏,但也在尋求與歐洲的聯繫。
「所以你看到該地區所有這些國家都試圖選擇對中國不太對抗的立場,但同時又是某種保險費,以保持他們的地位安全。」
原文:https://www.bnr.nl/nieuws/internationaal/10514712/kans-op-oorlog-tussen-vs-en-china-is-groot